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时间:2025-04-01 16:52:05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汇编15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汇编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

三毛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她这么说了,也真的这么做了。

若是随便找一些人来问,可知道陈懋平为何人,想必大多数人都会摇头,但若是问他们,可知道三毛是谁,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三毛还叫陈懋平的时候,因为学不会写“懋”字,便改名为陈平,后来因为喜欢《三毛流浪记》,又改为了三毛。

如此行事作风,对于三毛来说,是天性,也是习惯,但是年少时读她的书,我完全无法理解她,而时隔几年,再一次重温她笔下的《撒哈拉的故事》时,我突然,不再觉得她疯狂了。

三毛在这本书里所写的非去撒哈拉不可的原因,是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时所感觉到的前世乡愁,那份说不清的情感冥冥之中牵引着她,让她潇洒地与当时的生活做了割舍,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去了沙漠。

头一次在书里看见这样一番说辞时,我惊讶极了,以至于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认为这本书的内容是三毛杜撰的,否则,怎么会有人乖张至此,只因着一个念头,就干脆利落地与繁华都市作别,一头扎进狂沙漫漫的沙漠。

驼铃阵阵,沙尘翻涌,像是被世界遗忘了的撒哈拉沙漠,生活着许许多多三毛从未接触过的'撒哈拉威人,他们会将年仅10岁的女儿许配他人,他们会把女性的贞洁作为炫耀的谈资,他们会不断地索取三毛家中的种种物品,他们会四年只洗一次澡,他们还会将水灌入身体,连续清洗七天肠道……

那里的一切,令三毛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她经历了符咒的“诅咒”,差点死去,经历了山羊数次“从天而落”,经历了荷西陷入泥潭,上演一场“生离死别”……她在这里,流过泪,受了苦,差点死去,也差点目睹爱的人死去,她也在这里厌弃过沙漠的单调,嫌弃过沙漠里的“芳邻”。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

最近,受某视频短片的影响,三毛这个传奇的名字又掀起了一阵热潮,于是,我又抽出那本堆积已久的《撒哈拉沙漠》,重新拜读。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年少时,正是对着爱情有美好憧憬的青春时代,读三毛,她留下的这句话被奉为爱情经典语录。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是每个少男少女梦寐以求的,她与荷西牵手走在撒哈拉沙漠的背景是一部传奇。世上本没有完美的事,再奇的女子,也要在人间烟火中寻找情感的寄托。三毛选择了荷西,选择了她最能伸手触摸的幸福。这是三毛作为一个女人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在她内心的深处,和荷西的爱恋,甚至愿意用童话般的思维去净化和升华。

“你把周围的人看作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你把周围的人看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作结司马中原曾说过:“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华,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命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就算过的极为艰苦,但是在她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别样的'滋味。我们口中的地狱在三毛眼中却是天堂,每一处的沙漠之景,都显得那么别致;就算生活中的困难重重,却到处都是快乐的影子,每一个人、每一件东西都是那么可爱迷人。

如果说荷西的爱是太阳,她的爱仅仅是一颗坚韧的种子,埋在了地底,并在光的照射下生根发芽。当这一切浮于地表时,扎根心底的情谊就难以摧毁。所以当荷西不幸遇难的时候,三毛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在后续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中,深深表达了对荷西无尽的思念,文字间藏不住的对爱情的忠贞,对生命真谛的追求。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三毛的作品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对待爱情,要忠贞要从一而终;对待生活,要怀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亲情,要带有感恩的心,懂得珍惜......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三毛

当热爱流浪的三毛决定到撒哈拉沙漠生活时,支持她这个疯狂决定的人,除了她的父亲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荷西。他甚至在三毛去撒哈拉之前,便提前在那面的磷矿公司找到了工作,租好了房子,并且打点好一切,等待着她。

三毛的文字直白,清爽,朴实,灵动。不做太多粉饰,没有生硬的哲理,只是自然地向人展现沙漠生活的原貌和趣味。读《撒哈拉的故事》,就好像听朋友讲他动人的生活经历,仿佛身临其境。

其实上世纪70年代的西属撒哈拉,并不是像照片上看上去那么美。那里黄沙滚滚,物资奇缺,落后肮脏,交通闭塞,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但即便如此,三毛还是义无反顾的留下来,经营着他们的小家。一是源于三毛对沙漠的执着和热爱,二是她被这里的风情以及当地人乐观开朗的个性所感染,吸引。

这是三毛初到撒哈拉的感受,无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辛,总会有人甘之如饴,这对于三毛接下来的生活给予了莫大的鼓励。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自由不羁,热爱生活,不为艰辛所困的三毛,以及她笔下流淌出的绮丽的`风土人情,满满的异域情调。当一个人真的热爱生活时,再贫穷,再乏味的生活也会过的有声有色,富有诗意。三毛便是如此,她有一颗向善向美,玲珑剔透的心,在这凡尘俗世中自由进出。当她诗意的种子散落在平淡的日子里,就能让时光开出明艳的花儿。

三毛将撒哈拉视为“前世的乡愁”,“梦中的情人”,她觉得自己前世或许是荒漠中的一粒沙,或许是沙漠泉水里的一滴水,抑或是高空中的一只飞鸟,撒哈拉是她的梦,她的情感寄托,是她魂牵梦萦的思念与牵挂,是她心之所系,命之所在。

她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于是,她停下了流浪的脚步,把心留在了撒哈拉。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4

高中时期,班上有个同学喜欢你,你所有的作品她都看完了,而我对你的所有知之甚少。好后悔当时自己没有借几本你的书来看看,没有早一点认识你,没有早一点走进你的世界。到今天,看完第一本你的书——《撒哈拉的故事》,我彻底被你征服了,喜欢上了你,喜欢你的善良可爱,你的自由随性,你的固执坚持,还有你和荷西的爱情故事。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当时那位同学如此为你着迷,原来,这世间有些人真的能做到不随波,不盲从,活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你说,你想去看看沙漠,认识沙漠,然后你就去了。撒哈拉,一片茫茫黄沙。没有充足的淡水资源,没有蔬菜和水果,住在用棺材搭建的小屋里,不时还会有游击队的突袭。不同的文化差异,你真诚相待的.撒哈拉威人也并没有多么朴实善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般人可能住个十天半月体验下就走了。而你留下来了,在这里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小屋,甚至将自己的灵魂永远交给了这片沙漠。到现在都还不太明白你为什么能在这样的条件下生存 ……此处隐藏4813个字……现得尤为明显。当上帝把他的灵散向人间时,女性承担着传递生命火炬最后一棒的重要使命。

在母系氏族时代,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女性代表着生命和繁衍,这对一个种族的延续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繁衍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获得生存和生产资料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狩猎取代了采摘和纺织,父权取代母权,成为了社会的主导力量。今天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早期原始文明留下来的遗迹时,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存在一种共同的现象——生殖崇拜,这是[]早期的人类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女性的尊重。而随着文明的演进,这种现象也逐渐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撒哈拉的当地妇女与自立自强三毛,二者好像身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女性却仍处于男权的附庸之下,不能不让人为之讶异。

十九世纪对普选权的斗争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滥觞。两次世界大战之交,男性劳动力的匮乏使得大批妇女走上工作岗位,经济地位提高的一个显著结果是社会地位的提升。

今天,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女权主义运动是女性争取平权的又一次高潮。一个人,不论其性别如何,首要的前提在于他(她)必须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有着自我能动意识的人,而不是其它。评价一个国家的实力,要看待其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关怀;评价一个国家的未来,要看待其对儿童和教育的投入;评价一个民族的前景,要看其对女性的态度。妇女的解放,是一个民族发展富强的关键。

对于当地妇女的命运,三毛充满了同情。在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与婚姻中,二者是完全平等的,没有所谓依附的概念。而当地妇女似乎是丈夫的私产,仅仅被视作是一个工具,这样的婚姻,哪有爱情可言呢?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3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三毛用自述的形式,讲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零碎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记录了她与丈夫荷西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以及沙漠中新奇的风土人情。也借助三毛的视角,展现撒哈拉沙漠地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一些不为人知,却又让人深思的背后。让人陶醉其中,不可自拔。

这本书中充分的为我们展示在撒哈拉中风土人情。其中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篇章有“娃娃新娘”,也许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女孩,所以对这篇文章印象格外深刻,在这个篇章中我所看到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女孩,被很早的剥夺了快乐的童年,以及未来的生活选择。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在结婚是所遭遇的一切,同时也让我感到伤心。新婚夜粗暴的对待,以及对未来的道路的迷茫,等等一一切,对于一个女孩来说,打击是多么的大。也正是因为这一切,让刚满十岁的撒哈拉威女孩在出嫁之后,也一夜之间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变成了沉默寡言的羔羊。这也真实的反映了撒哈拉威民族婚嫁的陋习,反应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的不公平。这让同为女孩的我感到十分的恐惧,也十分的庆幸。恐惧女孩所遭遇的一切,庆幸的是那不是我自己。

而女孩所遭遇的一切,归根于她所属的地区社会的落后与愚昧。而我则是因为我所处的环境是先进的平等的社会。而在这种愚昧落后的社会却让无数个无辜的人们来承受它所带来的后果,这是多么的让人心痛啊!在读完这一本书后,我虽好奇,但也无比庆幸我生活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要知道在以前的旧中国,我们女性的地位就犹如撒哈拉中的一般。那样的日子对于女人来说,是黑暗的、恐惧的。而如今的.新中国,不仅让人民当家做主,还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倡导人人平等。

在撒哈拉不仅女性的不平等,亦有阶级的不平等。在这本书的平实的文字的背后,反映却是这个社会的真实。这本书或许有不美好的,但亦有浪漫的。这也是这本书的最大的魅力所在。在展现奇异的风土人情的同时,也展现了与之对立的一面。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4

三毛曾说,每当我想你一次,天上就掉落一粒沙,于是这世界上就有了撒哈拉。

有人说,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有着一种沙漠的味道。炽烈,悲壮,平淡中带着不平凡。三毛的一生是不幸的,所爱之人总是不能在她身边多做停留。但她拥有许多人终其一生也得不到的运气,她遇到了愿意给她自由并一心一意爱她的荷西。

在《撒哈拉的故事》“荒山之夜”一文中,荷西带三毛到沙漠中寻找化石,自己却不小心掉进泥淖里,三毛抢救一夜才让荷西从死亡边缘逃脱,彼时已经天亮。三毛问荷西,还要不要找化石了?虚脱了的荷西说,要!看到这里我无奈却也会心地笑了。不羁的三毛有一个愿意陪她流浪,疯狂的丈夫。虽然三毛说,我从未真正爱过他,爱情也是结婚后才开始的。但这两人的爱情真的羡慕死很多人。多少情侣有着浪迹天涯的梦想却停留在出发点上?三毛一句“我要去撒哈拉”,荷西立即默默收拾行李在西属撒哈拉安顿下来,就这样陪三毛去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荷西给三毛最大限度的.自由,还说就是要三毛自由,自由的三毛才是自己喜欢的三毛。三毛是匹野马,而荷西给了她一整片草原。

《撒哈拉的故事》除了写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也记录了三毛感受到的撒哈拉。封闭的撒哈拉,电不常有,电视常年无法打开,许多住民甚至从未见过镜子,照相机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平淡到令人抓狂的撒哈拉,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只有枯燥的生活;落后的撒哈拉,奴隶制度依然存在,法律名存实亡,教父竟是第一次给人主持婚礼;动乱的撒哈拉,有战争,有死亡。《撒哈拉的故事》向世人揭示了撒哈拉不为人知的一面。

《撒哈拉的故事》里,有一个风一样自由不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子,有一个知己般的男人,有一片遥远的地区,以及许许多多个或温暖或有趣或悲伤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

《撒哈拉的故事》留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三毛和荷西对于艰苦生活的那份乐观与豁达,大漠的孤独与物质的贫瘠反而成了两人快乐的源泉,在这个用金钱衡量幸福感的时代,三毛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成功学——美好的人生就是爱、自由与经历。

非常欣赏三毛对于生活里那些“坏事”的态度:

面对撒哈拉威邻居们时偷时“抢”的各种骚扰,三毛却把他们称为芳邻,并且写下“感谢这些邻居,我沙漠的日子被他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为了多赚些钱,两人辛辛苦苦一天打渔卖钱后的收账单,却被三毛不小心放在洗衣机里洗烂了,此时,三毛写到“我坐在浴室门口的石阶上,又哭又笑起来”;

三毛与荷西驾车去大漠深处寻化石,荷西陷入泥浆险些丧命,三毛求救时却又差点被歹人暴,两人拼尽全力终于逃生,在回家的路上,三毛却记录了两人这样的对话:“三毛,还要化石吗?”荷西呻吟似的问着我。“要。”我简短地回答他。“你呢?”我问他。“我更要了。”“什么时候再来?”“明天下午。”

这样的文字一次次打动着我。的确,像三毛那样,换一个角度看待“坏事”,也许就成了“好事”,而我们需要的是则乐观的'精神与豁达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比起三毛要富足与安逸得多,但似乎“坏事”总是一件挨着一件,“好事”却成了沙漠里的绿洲,苦苦难寻。个中缘由固然纷繁复杂,但至少一点,我们总是畏惧“坏事”,拒绝“坏事”,抱怨“坏事”,却很少用心去体会和思考“坏事”。三毛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坏事”和“好事”其实只是相隔一层薄薄的纸,能够捅破它的是我们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