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至塞上》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使至塞上》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教案1【教学目标】
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使至塞上》教案2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使至塞上》教案3(一)学习目标:
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整体感知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诗 ……此处隐藏13059个字……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直逼霄汉地一束孤烟,给人一种广阔豪迈的气概
豪迈豁达之情
2、在《红楼梦》中四十八回,香菱读《王摩诘诗集》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若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意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看到狼烟,目的地即将到达,诗人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得知,将官正在前线保家卫国 爱国热忱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士?
五、小练笔
请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边塞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发挥想象,加强写作训练)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千里迢迢 然一身 远离故国 触物伤怀。可看到大漠边塞风光,奇特、宏状,在如此广阔的天地间,将士们驰骋疆场破敌守边,其悲壮的英雄气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它召了诗人,使地逐渐摆脱了孤寂忧伤之情,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请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背诵一遍。
六、作业:
1运用联想想象,把这首诗改编成文章,以第一人称写,假如你就是王维,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
2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忧伤之情
乐观豁达
爱国之情
《使至塞上》教案1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